找到相关内容11584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写经和敦煌学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3当然也还另有说法。4   自他们二人开凿兴建以后,尤其是北魏晚期的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和北周时期的建平公于义又继续提倡兴建佛窟...

    刘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3579214.html
  • 丝绸之路上的佛寺古刹巡礼(2)

    子桥、康寄遥等编《重修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华北慈善联合会、佛化社佛   经流通处,1939年西安出版。   2.韩金科、王均显《新发现唐法门寺住持〈惠恭禅师大德之碑〉》,《文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4579233.html
  • 融合与交流——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北朝佛教美术

    来自东方的法良禅师,先后各造了相邻近的佛龛。这是莫高窟的开始,但现在都已不存在了。现存四百九十余个洞窟。以壁画为代表,一九五一年统计的结果是:魏代二十二,隋代九十六,唐代二○二,五代三十一,宋代一○○...麦稭垛,因而被称为“麦积山”或“麦积崖”。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重要中心。有名的禅师玄高、昙弘等和僧徒百人住在麦积山(公元四二○—四二六年)。北周时,文皇后乙弗氏死后,在麦积崖为龛而葬(公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4079507.html
  • 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慈航与太虚和圆瑛之关系探析

    》所作的“书后”中,特别提到“余初从八指头陀参禅及依水月禅师——七塔寺方丈一一诵持楞严、法华等,亦从道阶法师、杨仁老、谛闲法师等,究天台、贤首教义及相宗八要、唯识心要诸书。与圆瑛、云泉(已故)、静观(...

    何建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3379617.html
  • 佛教电子英文术语(1)

    安住 ample way 衍门 an officer 官 an unenlightened, fake Chan master 暗证禅师 analogy of the three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32479843.html
  • 清代政治与民间信仰

    林立,彼此之间,每因承袭土职,或疆界纠纷,日寻干戈,仇杀不已。明代册封儹拉土司为金川寺演化禅师,清初,沿明制度,照例颁授印信。雍正初年,为削弱儹拉势力,另授促浸土司为大金川安抚司,嗣后习称儹拉为小金川。...

    庄吉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42580504.html
  •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以东方智慧传统为重点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预设了佛家的基础教义。日本道元禅师(1200-53)即强调慈悲,菩萨渡世心肠。当然禅宗也自有其特色,所谓“教下别传,不立文字,直指见性,立地成佛。”最强调现世性,径直回到释迦牟尼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3780788.html
  •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影响。关于摩诃衍那,《顿悟大乘正理决》说:“于大唐国,请汉僧大禅师摩诃衍那等三人。会同净域,互说真宗。”一部分是从战争中被俘获的僧人。《全唐文》卷12记:“庚申,先陷吐蕃僧尼、将士八百人自吐蕃还”。与...

    索南才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5.html
  • 向佛陀诉说(节录)

    语言;没有欢欣,没有悲伤,有的只是宇宙间至情之爱的回荡。   赵州禅师被人称作“赵州古佛”,太虚大师被人称为“现代佛陀”,天台智者被人尊为“小释迦”,多少古德都被认为是“佛陀再来”。所谓“千江有水千...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3981376.html
  • 刘述先:论宗教的超越与内在

    禅师谓「水止桥流」,难道他真的不知道,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所把握的经验世界,其实是「水流桥止」吗?这样的辩论真正可谓是胶柱鼓瑟,完全不明白铃木用心之所在,当然是无缘去领略铃木用这种「荒谬」的例子想要宣扬...

    刘述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4681607.html